专业领域Specialized field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136 7129 5837

或给我们留言在线留言

线上赠与“冷静期”具体适用规则探析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屋赠与 > 房屋赠与知识点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房屋赠与等重大财产处分行为逐步实现线上办理。为防范冲动赠与、保护赠与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部分地区试点推行“线上赠与冷静期”制度。这一机制借鉴了金融消费、网络购物等领域的“反悔权”设计,旨在为赠与行为设置理性缓冲期,防止因诱骗、胁迫或认知偏差导致的非真实意思表示。那么,“冷静期”具体适用规则是什么?目前实践中正逐步形成以下框架:

一、“冷静期”的法律定位与制度目的

“冷静期”并非《民法典》中的法定概念,而是行政机关或公证机构在办理线上赠与业务中创设的程序性保障机制,其核心目的包括:

保障意思自治:确保赠与是赠与人真实、自愿、清醒的意思表示;

防范欺诈胁迫:防止子女、亲属或他人利用技术手段诱导、操控老年人完成赠与;

提升程序正当性:增强线上办理的公信力,减少后续纠纷。

二、适用范围:哪些赠与可适用“冷静期”

目前“冷静期”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

1.线上办理的不动产赠与,特别是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提交申请的;

2.赠与双方为直系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孙之间;

3.赠与人年满60周岁或被认定为认知能力受限者,系统自动触发冷静期机制;

4.涉及唯一住房、大额房产或政策性住房的赠与,部分地区强制设置冷静期。

三、冷静期的具体规则与操作流程

1.时长设置:

一般为37个自然日,部分地区根据赠与人年龄或房产价值延长至10日;

自赠与人完成线上电子签名或视频确认之日起计算。

2.期间权利:

赠与人可在冷静期内无条件撤销赠与申请,无需说明理由;

撤销后,系统自动终止流程,已提交材料归档但不生效。

3.期间义务:

赠与人应独立、自主思考,避免受他人干扰;

办理平台或公证机构应发送提醒短信或电话回访,确认赠与人意愿是否稳定;

部分地区要求进行二次确认,如冷静期结束后需再次登录系统或视频确认。

4.技术保障:

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时间、IP地址、设备信息;

视频过程全程录像并加密存储,作为证据留存;

设置“防代操作”机制,如人脸识别、活体检测、语音确认等。

四、冷静期结束后的处理

冷静期届满后,赠与人未撤销的,系统自动进入权属审核与税务申报环节;

若赠与人提出异议或撤销申请,流程立即终止,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受理;

如后续发生纠纷,冷静期的履行情况可作为法院认定“真实意思表示”的重要证据。

五、司法与实务中的认可趋势

多地法院在审理“老年人线上赠与撤销案”中,将“是否设置冷静期”作为判断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参考;公证协会发布指引,鼓励对高龄、独居、首次办理赠与的当事人设置冷静期;部分地方已将冷静期纳入“智慧公证”标准流程,成为线上办理的必要环节。

六、建议与展望

1.统一标准: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冷静期的适用条件、时长、操作规范;

2.技术赋能:推广区块链存证、可信时间戳,确保全过程可追溯;

3.特殊保护:对认知障碍、残障人士等群体设置更长冷静期或强制第三方评估;

4.公众宣传:加强普法宣传,让公众理解冷静期是“保护伞”而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