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办理赠与的效力与风险:便捷背后的“数字信任”之困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屋赠与 > 房屋赠与知识点
随着“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房产赠与等原本繁琐的产权转移手续正逐步实现线上办理。动动手指、刷个脸、签个电子名,房产赠与合同即可生成并提交登记——这无疑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便利了群众。然而,技术赋能的背后,线上赠与的法律效力与操作风险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如何保障赠与人真实意愿、防范数字胁迫、固定电子证据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法治实践的新挑战。
一、线上赠与的法律效力:程序合规,效力待证
从法律角度看,线上办理赠与手续本身并不改变赠与行为的法律性质。只要满足以下条件,线上赠与具备法律效力:
1.主体适格:赠与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赠与出于自愿,无欺诈、胁迫;
3.形式合法:通过官方认证平台完成电子签名、视频确认、身份核验等;
4.完成登记:不动产转移登记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
目前,多地已推出“线上公证”“远程视频见证”“电子签章”等服务,为线上赠与提供程序支撑。只要流程符合规定,电子证据完整,线上赠与与线下办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新风险:数字鸿沟下的“意愿陷阱”
尽管技术先进,但线上赠与的便捷性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尤其对老年人群体而言,隐患重重:
1.身份冒用与操作代控
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可能由子女或他人代为登录、人脸识别、签署文件;实际操作人可能隐瞒真实目的,诱导老人完成“一键赠与”。
2.心理胁迫与情感操控
“不孝子女”可能以“帮你操作”“省时省力”为名,实则胁迫老人将房产赠与自己;老人因孤独、依赖或害怕冲突,被迫配合,但事后难以举证。
3.电子证据易篡改、难还原
视频见证虽有记录,但可能被剪辑、断章取义;电子签名过程缺乏第三方监督,难以证明“当时环境是否自由”;一旦发生纠纷,如何还原“真实意愿形成过程”成为难题。
三、如何构建“数字信任”机制?
为防范线上赠与风险,保障赠与人真实意愿,需从技术、制度与人文三方面协同发力:
1.强化身份核验与过程留痕
采用“多因素认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声纹识别;
强制全程录像:记录操作环境、对话内容、赠与人神态;
设置“冷静期”:提交赠与申请后,设定2472小时确认期,可撤回。
2.引入第三方独立见证
推广“远程公证”模式,由公证机构独立见证并出具公证书;
公证人员应主动询问赠与动机、家庭关系,识别异常情况。
3.建立“适老化”操作机制
提供线下协助通道,由政务人员或社区工作者协助操作;
界面设计简洁,语音引导,避免复杂流程;
对高龄、独居老人设置“风险提示弹窗”。
4.完善电子证据审查规则
法院在审理相关纠纷时,应综合审查:视频是否完整、有无剪辑;赠与人语言是否自然、有无迟疑;是否存在明显利益失衡;其他家庭成员是否知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