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Specialized field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136 7129 5837

或给我们留言在线留言

房屋买卖新陷阱:借名、隐权、资金监管缺失如何让你房财两空?​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屋买卖 > 房屋买卖知识点

在房产交易从 “卖方市场” 转向 “风险高发期” 的当下,传统的 “一房二卖” 已不再是最棘手的难题。借名买房后房产被强制执行、亲属间隐瞒共有权交易、未监管资金被挪用等新型纠纷正持续攀升,这些藏在 “信任外衣” 下的陷阱,往往让购房者更易陷入 “房财两空” 的绝境。厘清这些前沿风险的法律逻辑,成为房产交易的必备功课。

 

借名买房:“代持协议” 扛不过物权公示的硬规则

“因限购限贷借父母名义买房,最终房子被父亲的债权人查封”—— 这类纠纷在近三年的司法案例中增长超 40%。许多购房者认为,只要与代持人签订《协议书》明确权属,就能万无一失,但法律的判定标准远比 “纸面约定” 更严苛。

 

根据《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的物权公示原则,房产所有权以登记为准,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否则内部约定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福建龙岩的小张就因忽视这一规则付出了代价:他以父亲名义购房并全额出资,还签订了产权归属协议,但父亲欠款被强制执行时,法院仍认定登记在父亲名下的房产可被查封,小张仅能通过协议主张债权,无法保住房产

更值得警惕的是,借名买房的风险已延伸至二手房交易。河北燕郊的王先生遭遇的骗局颇具代表性:卖家以弟弟名义登记房产,收取 170 万元首付款后挪作他用,而名义产权人以 “不知情” 为由拒绝担责,导致王先生既拿不到房,钱款也难以追回。这类纠纷中,购房者即便起诉获胜,也常因卖家无资产可供执行陷入僵局。

 

亲属交易:“隐瞒共有权” 的合同可能半真半假

“父母卖房给子女,却隐瞒其他继承人份额”—— 亲属间的房产交易因掺杂亲情,更易出现 “隐性权利瑕疵”,而这类纠纷的合同效力往往呈现 “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的复杂状态。

 

北京西城区的继承房产纠纷极具典型性:陈建国将夫妻共有的房改房 “卖给” 外孙女林晓并过户,但该房产在妻子去世后已产生继承份额,属于陈建国与两名女儿共同共有。法院最终判定,合同中涉及妻子遗产的二分之一份额无效,仅陈建国个人所有的份额处分有效。此案暴露出亲属交易的核心风险:即便完成过户,若存在未征得共有人同意、隐瞒继承关系等恶意串通行为,交易仍可能被推翻。

 

更隐蔽的陷阱在于 “以买卖为名的赠与”。部分亲属为规避税费,签订虚假买卖合同却不支付房款,这种操作看似便捷,实则埋下隐患。一旦其他权利人提出异议,法院可能因 “缺乏真实交易意图”“损害第三人利益” 等理由认定合同无效,既无法实现赠与目的,还可能引发税务处罚。

 

资金监管:“自愿原则” 下的 170 万房款蒸发之谜

“超六成购房者不了解资金监管风险”——2024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存量房交易因缺乏强制监管,成为资金诈骗的重灾区。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有政府强制监管兜底,但二手房交易的资金安全全凭买卖双方 “自觉”,这一制度漏洞已酿成大量悲剧。

王先生的遭遇堪称资金监管缺失的典型案例:中介以 “卖家有资产抵押”“公司兜底” 为由,劝说他将 170 万元首付款直接打给卖家,未走任何监管流程。最终卖家挪用钱款炒房亏损,房产因有按揭贷款无法过户,王先生陷入 “花 170 万租房” 的窘境。更令人无奈的是,中介对未经核实的信息承担的责任有限,监管部门仅能调解,购房者往往只能通过诉讼维权,却面临 “赢了官司拿不到钱” 的尴尬。

尽管多地已建立资金监管制度,但实践中仍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缺乏全国性立法强制推行,中介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服务;二是消费者认知不足,四分之一的人不清楚存管渠道;三是监管模式混乱,政府监管效率低、中介监管风险高的问题并存。而 70.2% 的消费者表示 “愿意主动要求存管”,说明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明显断层。

前沿避险指南:从预防到维权的关键 3

借名买房前:锁定权利凭证链

若确需借名,需签订经公证的《代持协议》,明确房款支付凭证、实际居住证明、物业费缴纳记录等归属证据;同时要求代持人配偶出具《知情声明》,避免其以 “不知情” 主张共有权。最稳妥的方式是在具备过户条件时立即办理变更登记,切勿因 “亲属信任” 拖延。

 

亲属交易时:穿透核查产权根源

购买亲属房产前,必须通过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 “全量产权档案”,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共有权人、继承未分割、抵押查封等情况;签订合同时需所有共有人签字,明确房款支付方式与期限,避免 “虚假买卖”;涉及继承房产的,需要求对方提供继承权公证书或法院判决书。

 

资金支付时:强制绑定监管账户

无论中介如何劝说,坚决要求将首付款、尾款等大额资金存入政府指定监管账户或银行第三方存管账户,明确 “过户完成后自动解冻” 的支付条件;留存所有转账凭证并备注 “购房款”,避免现金交易;选择中介时优先查看其是否具备监管资质,拒绝无监管服务的机构。

 

房产交易的风险早已从 “是否能过户” 升级为 “权利是否干净、资金是否安全”。借名买房的物权对抗难题、亲属交易的隐性权利纠纷、资金监管的制度性漏洞,这些前沿问题考验的不仅是法律认知,更是风险防范意识。记住:在房产交易中,“信任” 不能替代规则,唯有吃透法律边界、守住监管底线,才能真正保住 “安居之本”。

 

如果有更多问题,请拨打咨询刘颖新律师:1367129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