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交楼”政策下的期房购买风险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屋买卖 > 房屋买卖知识点
自“保交楼”政策被纳入国家宏观调控重点以来,各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借款、推动项目复工、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等举措,全力化解房地产项目停工、烂尾风险。这一政策为无数购房者带来了“收房有望”的曙光。然而,尽管“保交楼”项目正逐步恢复建设,其背后的期房购买风险依然不容忽视。购房者在迎接“交楼”的同时,仍需保持理性与警惕。
一、“保交楼”带来的希望与现实挑战
“保交楼”政策有效遏制了部分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项目停滞,推动了一批“半拉子”工程重新启动。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也提升了预售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开发商挪用资金的可能。然而,政策目标是“交付”,而非“优质交付”。许多项目在复工过程中,面临资金紧张、工期压缩、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新的风险滋生。
二、期房购买的五大核心风险依然存在
1.房屋质量隐患加剧
为尽快交付,部分项目采取“赶工”策略,施工周期被大幅压缩,隐蔽工程(如地基、防水、管线)可能偷工减料。已有业主反映,复工后的项目出现外墙脱落、墙面开裂、渗水等问题,严重影响居住安全与体验。
2.配套缩水与规划变更
“保交楼”项目往往优先保障住宅主体竣工,而小区园林、公共设施、地下车库、教育配套等“软性配置”常被推迟或取消。购房者入住后才发现,承诺的“花园社区”变成“水泥工地”,配套遥遥无期。
3.产权办理延迟甚至受阻
项目虽能交付,但因前期手续不全、土地抵押未解除、开发商债务纠纷等原因,房屋产权证(小产证)办理可能长期拖延。没有产权证,房屋无法交易、抵押,业主权益难以完全保障。
4.开发商服务与售后缺失
经历危机后,许多房企大幅裁员,客服体系瘫痪。即便房屋交付,后续的维修、物业对接、质量问题响应等服务严重缺位,业主维权困难。
5.“保交楼”项目也可能二次停工
部分项目依赖政府专项借款或合作方接盘,资金来源不稳定。一旦后续资金不到位,仍存在“二次停工”风险。购房者需警惕“名义复工、实际停滞”的虚假进展。
三、购房者如何规避风险?
1.优先选择有政府明确介入的项目
关注地方政府公布的“保交楼”项目名单,选择已有资金注入、明确复工时间表的楼盘,降低不确定性。
2.实地考察,关注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
不轻信宣传资料,定期实地查看工地进展,关注施工细节。可联合其他业主聘请第三方监理机构进行质量评估。
3.明确合同约定,保留维权证据
在补充协议中明确交付标准、配套设施、产权办理时间及违约责任。妥善保存宣传资料、沟通记录、付款凭证等。
4.关注开发商与项目资金状况
查询开发商是否仍存在重大债务纠纷、项目是否被抵押,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裁判文书网等渠道了解。
5.积极参与业主共建,推动透明沟通
加入业主群,与政府、监管单位建立沟通渠道,推动项目进展信息公开,形成集体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