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Specialized field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136 7129 5837

或给我们留言在线留言

“阴阳合同”:一场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游戏您的位置:首页 > 专业领域 > 房屋买卖 > 房屋买卖知识点

在房屋买卖、股权转让、影视投资等交易中,“阴阳合同”屡见不鲜。所谓“阴阳合同”,是指当事人就同一事项签订两份内容不一致的合同:“阳合同”用于对外公示或备案,通常价格偏低,以逃避监管或税收;“阴合同”则是双方真实履行的协议,反映实际交易条件。这种“明暗两面”的操作,看似“聪明”,实则潜藏巨大法律风险,一旦纠纷爆发,往往得不偿失。

一、“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并非一概无效,但多数难获保护

关于阴阳合同的效力,司法实践并非“一刀切”,而是结合具体情形综合判断:

1.“阳合同”通常无效

阳合同因并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往往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如逃税),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属于无效合同。法院在审理时,一般不会支持依据阳合同主张权利的一方。

2.“阴合同”效力需具体分析

若阴合同体现了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原则上应认定为有效。但若其真实目的为逃避税收、骗取贷款或洗钱等违法行为,则可能因“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被认定为无效。

3.司法倾向:部分无效或整体无效

法院通常从两个角度考量:部分无效:仅价格条款无效,其他条款仍可执行;全部无效:若合同整体用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如巨额逃税),则整个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

二、“阴阳合同”的四大法律风险

1.税务风险: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通过低报价格逃避税款,属于典型的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一旦查实,将依法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刑法规定,偷税数额较大或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可能构成逃税罪,面临刑事追责。

2.民事风险:合同无效导致权益落空

若阴合同被认定无效,买方可能无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若卖方反悔,仅按阳合同价格履行,买方难以主张差额赔偿;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可能仅依据备案合同裁判,导致“钱房两空”。

3.金融风险:贷款合同可能被撤销

若为多贷款而虚高交易价格签订阳合同,银行可主张该合同系虚假意思表示,宣布贷款合同无效,要求提前还款,甚至追究骗贷责任。

4.行政与声誉风险

被税务、住建等部门列入监管黑名单;企业或个人信用受损,影响后续融资、购房、出行等;文娱领域高净值人群因阴阳合同被曝光,常引发舆论危机。

三、典型案例警示:从“娃哈哈与达能”到房产交易纠纷

娃哈哈与达能商标争端:双方签订两份内容不同的《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一份备案、一份实际履行,形成典型阴阳合同。最终引发长达数年的法律战,不仅合同效力受质疑,还牵出国有资产流失争议。

二手房买卖纠纷:买方依阴合同支付高价,但卖方事后主张仅按阳合同履行,法院因证据不足仅支持备案价格,买方损失巨大。

四、如何规避风险?守法才是最安全的“智慧”

1.杜绝侥幸心理:不要轻信“行业惯例”,法律底线不容试探;

2.坚持真实交易、如实申报:依法纳税是义务,也是对自己权益的最好保护;

3.完善合同条款:如确有特殊安排,应通过合法合规方式(如补充协议、分期付款)体现,避免“双合同”操作;

4.保留证据链:若发生争议,真实意思表示需有充分证据支撑。